首页 > 象棋教室 > 七国象戏
七国象戏
2012-09-26      作者:      来源:
 

  七国象戏是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采用十九路围棋局,将“唯可容二人”流行的大象戏扩大为七人对弈的“七国象戏”。明沈津《欣赏编》辛集《古局象棋图》对“七国象戏”有全面介绍:

  七国象戏,用百有二十,周一,七图各十有七。周黄、秦白、楚赤、齐青、燕黑、韩丹、魏绿、赵紫,周居中央不动,诸候王得犯,秦居西方,韩、楚居南方,魏、齐居东方,燕、赵居北方。七国各有将(直、斜行无远近)、一偏(直行无远近)、一裨(斜行无远近。虽名象戏,而无象及车者,车即将及编、裨所乘,象不可用于中国故也),一行人(直、斜行无远近,不能役敌,敌亦不能役),一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一弓(直、斜行四路),一弩(直、斜行五路)、二刀(斜行一路)、四剑(直行一路)、四骑(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附“七图象戏”图)

  司马光在“一裨”下注“虽名象戏,而无象及车者,车即将及偏、裨所乘,象不可用于中国故也。”司马光为什么惟独在一裨后要作这样的注释? 因为宋时流行的象棋有车和象两个兵种,他既然在改制的 “七国象戏”中淘汰车和象,当然总得有一些理由,但这个理由近于迂腐。司马光“象不可用于中国”原委并非“象不产于我国”,而是至北宋时,中国中原地带已无象,在象戏中设置象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司马光还在“七国家戏”中说:“凡欲戏者,所得之国则相之,在坐七人,则各相一国…………其所与之国,惟相所择”,此“相”指下棋的人,代棋子出谋的指挥者,由此可得出北宋时期的流行象棋根本无“相”这个兵种。在象棋中以“相”代替一方“象”至元代时才出现。

  “七国象戏”有“将”各一枚,分署战国时七国名秦、楚、齐、燕、韩、赵、魏,亦属象戏赛制 的需要。“行人”一枚,不能吃子,也不能被敌方子吃,只起到阻塞敌子的作用,与北宋时传入日本经改制定型的“将棋”的“仲人”类似。“炮”的着法与现行象棋完全一致,“七国象戏”对当时流行象棋的“炮”未进行任何改制。“骑”即流行象棋的“马”,着法与现制象棋“马”相同;但“骑”每万四枚比流行象棋每方“马”多两枚。“刀”和 “剑”的着法:“刀”斜行一格,“剑”直行一格,正好是北来时期流行象棋中“卒”着法的综合。实际“刀”和“剑”就是“卒”的裂变。新增加的“弓”和“弩”实力大于“刀”和“剑”,可按流行“卒”的着法,“弓”直斜行四格,“弩”直斜行五格。

  “七国象戏”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史籍也未留下这种棋的记载,司马光死后即烟消云出,几乎湮没。七国象戏手稿是司马光死后二十五年被黄长睿在其孙家中发现,可见其影响的程度之小。但毕竟“七国象戏”作为一部史料,从一个侧面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流行象棋的形制,功不可没。

象棋教室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