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象棋是我国传统棋种,自北宋末年定型之后,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明清两代,象棋名家云集北京,大量棋谱得以刊印。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城,棋摊棋社遍布通衢细巷,形成了文化古都特有的象棋生态,北京成为当时华北、东北的象棋活动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象棋被列为体育比赛项目,北京棋艺研究社也在1953年成立。1956年,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象棋比赛,象棋热再度席卷京城。2006年,象棋入选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又获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棋是少见的、没有传承人危机的非遗项目。
隔河灿烂火荼分,局势方圆列阵云。一去无还惟卒伍,深藏不出是将军。冲车驰突诚难御,飞炮凭陵更逸群。士也翩翩非汗马,也随彼相录忠勤。
——刘墉咏象棋诗
棋窝子
老北京茶馆内卧马藏车
棋手王国栋听谢小然先生(北方棋坛名家,1913-1985)讲过,“解放前,北京下棋的地方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棋摊,收费多少不拘,二是棋茶社,收费一般三大枚,三是棋社,收费一角二分。因为收费的差别,常去的人员身份就会大不相同。”
数得上名的棋茶社很多,例如位于城南游艺园新世界斜对面的启新棋茶社,因为窗户玻璃大,又称为“大玻璃”。这里可以算作是当时棋界的信息中心,因为东、西、南、北城的棋战情况,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谢小然先生在去东安市场下棋之前,经常在此打探消息。
坐落于前门西河沿劝业场三楼的饮春园棋茶社,更是被誉为“北京象棋发祥地”,因为这里举办过多次重大比赛。河北围棋名手何复生、北京象棋名手那健庭都曾在此坐镇。名手坐镇可以聚拢人气,有时候茶资由棋手和茶馆老板二八或三七分成。
棋茶社遍布旧京各处,据《京华棋坛风云录》记载,东、西、南、北城都有棋窝子,每个棋窝子的前几名都有顺序排列,为首者称为“镇盘子”,也就是水平最高者。
名家之间很少对弈,每次对弈也就成了“大事”。王国栋曾听谢小然先生讲述,能够促使名手对弈的,主要靠“彩”。彩与赌有区别,彩中有赌,但又不同于赌。彩的种类很多,有挂彩、送彩等——
挂彩多发生于棋手间互相争份儿,这在高低手间时有发生。低手图名,高手自然心领神会,让和或者下几盘让一局,以图有所收益。也有富有的象棋爱好者愿意看高手间对弈,于是出钱赞助。
一个棋手的真正水平,不能凭一时胜负论定,出色的弈棋人有时需要给对手留有余地——战南斗北的谢小然常说的就是“棋有多种下法”。
体育场 俱乐部
象棋挂帅新中国游园会
“1953年成立北京棋艺研究社,这在全国各地来说是第一个。”象棋国际裁判刘国斌介绍说,“当时是归北京市文化局管,李济深主抓,就在什刹海旁边的一处房子里。类似于公私合营之前的模式,是官办民助,各方筹集资金,包括梅兰芳等名家都有捐款,用来举办赛事活动,社会民间性比较强。”
象棋在解放初期的地位最高,刘国斌记得,1956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棋类邀请赛,当时的比赛主体是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只是表演赛。
很多中央领导人爱好下棋,这也推动了象棋的风行。象棋名手徐家亮清楚地记得,象棋名手经常受到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6月28日北京饭店,陈毅接见三棋(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名手。当时华北棋界名宿张德魁(北京人,解放初在北京棋艺研究社当指导员)的美誉度很高,毛主席在接见各行业代表时,棋界推选张德魁参加,这件事情经常被棋界提及。
新中国成立后,象棋被列为体育比赛项目,同时,北京城内下棋的地方集中到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等场所。徐家亮说,“文革”时,棋类活动取消,到“文革”中后期,象棋活动又开始复苏。
徐家亮在文革中被下放,但每逢北京各大公园搞游园会都会被抽调回来。“1973年,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五一游园会,我提议做了一个4×5米的铁头大棋盘,每个直径三十公分左右,棋子后面有吸铁石。当时花了两千多,这是上头特别批的,还特别向周总理汇报。”游园会上,两位名手对弈,徐家亮负责报棋和讲解,引得观者如潮。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民大会堂的迎春活动中经常有象棋表演,“但是后来也没有了。”
棋谱
卖手表买回稀世棋谱
解放后作为体育比赛项目的象棋,对中局分析和残局理论等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刘国斌说,“这其中就有对古谱研读思考的集体性积淀,水平提高更快”。
象棋界历来注重对棋谱的研究——民国时期,张德魁和当时的知名棋手孟文轩对弈,负局较多。原因之一是对布局的研究不如孟文轩,据说孟文轩当时掌握的棋谱有《适情雅趣》和《梅花谱》两部,而张德魁仅有《梅花谱》一部。
刘国斌记得自己50年考入辅仁大学,当年参加学校象棋比赛获得亚军,那盘棋他执红先行进七路兵,对方以进三路卒应对,刘国斌说因为自己贪吃对方顶头卒,被对方抢先出车压住自己的双马,遂成败势。之后刘国斌向对方请教,对手说,这是古谱上早有记载的“弃兵变”。刘国斌听后大为感慨。
50年代中期,刘国斌在搜集古谱过程中结识了北京藏书家佟醒华,并从他那里听说了象棋四大名谱之一《渊深海阔》,清朝嘉庆年间的手抄本,真本一直没有消息。
1964年7月,刘国斌在回家途中经过琉璃厂的中国书店,这里刚好举办珍善本书籍展览。刘国斌一眼看到回廊玻璃柜中央摆着一摞薄薄的小册子,正是《渊深海阔》,刘国斌立刻走进附近一家信托公司,卖掉自己的梅花牌手表,回来买下《渊深海阔》。
“文革”中,造反派把这本书当成密码本,作为罪证保存下来,之后退还抄家物资,《渊深海阔》又回到刘国斌手中。2005年,这本书被评为“中国民间国宝”,经常出现在各种棋类传统文化展览的场合,“这也是象棋‘非遗’的一部分。”
旧忆
领导人中不乏象棋高手
徐家亮,象棋名家,象棋特级国际裁判
195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外场,举行了一场足球名角赛,国脚几乎都参加了。当时的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和高教部长杨秀峰等领导前来观看。
那场球踢得很精彩,邓小平看完之后余兴未尽,就问身边陪同观看的北京市体委负责人,你们的象棋培训班怎么样了,出现人才没有?我要看看他们下棋的水平。于是体委领导赶快安排两位老教练侯玉山、谢小然给首长表演一局。
邓小平摆摆手说:今天我想看看青年人下棋。当时,我和刘文哲正在帮侯老、谢老办班,有人来叫,我俩到了足球场边。已经有人在足球场上支起了三米多高的大棋盘,大棋盘旁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码上了象棋盘和棋子,我们俩就战起来。每走一步棋,就有人拿着棋杆子往大棋盘上挂棋子,足球场内,那些踢完球的足球运动员和球迷也都没走,观看这场棋赛。下到半截,突然下雨,开始还不大,邓小平等人还坚持看棋。但雨越下越大,邓小平最终没能看完这一局。
另外,我觉得李瑞环的象棋水平很高。1987年的康乐杯象棋比赛上,这个比赛的规格很高,都是司局级以上干部参加,国家体委队和天津队相遇,在两队的第一台上,我有幸与李瑞环对弈——
那局棋经过激烈争夺,最后走成和棋。我没有故意让棋,他的水平那么高,你让棋,领导心里也不高兴啊。赛后有一天,李瑞环跟当时任《新体育》总编的郝克强、围棋九段聂卫平讲述了比赛经过,说这是他一生中下得最满意的一盘棋。
现状
象棋地位每况愈下
刘国斌,象棋名家,象棋特级国际裁判
象棋中所说的残局分为实用残局和排局,摆象棋摊的指的就是后者,江湖排局,人工排布,或者说是艺术作品,正常下棋不可能走到那一步。即使是象棋高手,也不一定能破局。
摆棋摊的中间不乏高手,同时也互相打架互相提高水平。象棋的高手对决,往往是和棋,互相都没有下错。棋类之中,象棋的专业和业余难分,最难最复杂的规则也是象棋,比足球的点球还厉害,现在关于象棋比赛的统一的新规则也没有出来。
我觉得现在象棋不太受重视,社会地位不高,和现在中央领导喜欢围棋的多喜欢象棋的比较少有关系。你看大家一般能知道围棋名家、国际围棋名家,但是有谁知道象棋世界冠军是谁,商业比赛比围棋的商业气氛差多了,奖金不高,媒体上也不报道。
大家一直以为象棋水平好是应该的,现在越南的水平追中国追得很紧。另外,不光是要注重象棋的竞技性,更要注重它的文化内涵。例如说棋琴书画,这个“棋”并不一定指围棋,我觉得在宋朝,象棋的地位就在围棋之上,当时有十个棋待召,七个就是象棋,其中有一名女子国手沈姑姑。
日本的国粹将棋,和象棋类似,在日本很受重视,普通人都知道将棋名家是谁,我国对其宣传较少,我提倡象棋应该和将棋交流。我觉得现在越来越重视体育竞技和文化的结合了,很多项目现在都在搞文化展,象棋的文化内涵和资料多了。
一百多万打了水漂
张国权,象棋爱好者
我自小特别喜欢象棋,得过北京市大学生象棋冠军。2006年的时候,看到当时社会上没有下象棋的地方,象棋爱好者提高水平的平台没有,我拿出卖房和自己在南方打拼的钱,投资开了景山棋苑。
棋苑的散票每张5元,年票每张200元。棋苑一共开了889天,举办了百多次比赛,花很少的报名费就能够和象棋大师、象棋名家下棋。后来很多象棋爱好者就退了出来,这也不能责怪棋迷,他们并不富有,每周每月都去凑份子,不太可能。2008年,棋苑关门。
虽然一百多万打了水漂儿,但是我无怨无悔。我是给社会提个醒,中国国粹象棋的振兴需要有人出来办点实事。目前形势下,要开棋苑不赔钱,我觉得还做不到。国家应该开办这样的场所,像原来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那时几乎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