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龙坤杯”2010年苏浙皖城市象棋邀请赛结束了。作为扬州象棋史上参赛人数最多的比赛,该比赛“救市”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对扬州象棋的实质性振兴。作为中国的国粹,象棋在扬州历史上也曾无比辉煌,其后因种种原因而没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扬州象棋正走在振兴的路上。不过,这一过程不会因为这样一次比赛而有质的变化,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普及工作。
扬州在中国围棋史上的地位,为许多人熟知,从淝水之战的传说到范西屏与施襄夏的“当湖十局”。不为局外人知的是,扬州也是中国象棋的重镇,民国时期的“维扬三杰”和“扬州三剑客”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然而,与武术、京剧等国粹的命运相似,象棋的辉煌也大多存在于人们的美好记忆里,它们的现状都不十分令人宽慰。
辉煌历史
扬州三剑客打遍天下无敌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乃至整个民国时期,扬州象棋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涌现出了诸如“维扬三杰”王浩然、周焕文、张锦荣,以及“扬州三剑客”朱剑秋、周德裕(周焕文子)和窦国柱这样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绝顶高手。
民国时期,是中国象棋发展的一个高峰。那时的扬州,象棋的普及程度很高。由于象棋简单易学且对弈方便,街头巷尾,摆上棋盘,便可杀上一盘,以致扬州的贩夫走卒、人力车夫都加入这一行列。
在这样的群众基础上,扬州象棋也涌现出了相当多的高手。最著名的便是后来被称为“扬州三剑客”的朱剑秋、周德裕和窦国柱。其中,周德裕的成绩和影响最为显著。1931年,他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华北象棋区际大赛中一举夺冠,被誉为“七省棋王”。
“解放后,三剑客去了上海,扬州的象棋也就逐渐走下坡路了,再也没能涌现出在全国有影响的棋手,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徐天红。”长期研究扬州棋类史的市棋协副秘书长江志鑫说。
1958年,第三届全国棋类锦标赛华东片的比赛在扬州举行。据扬州老一辈棋手崔文灿回忆,当时比赛已经定在南京举行,后来有人提出扬州在象棋史上地位很重要,才促进了这一全国性比赛落户扬州。而这一比赛,也是迄今为止在扬举办的唯一一次全国性象棋比赛。
几经波折
徐天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的扬州象棋,虽然陷入了一个低谷,但在江苏省仍然有一定的地位。崔文灿回忆说,郝宝华在1959年和1960年两届江苏省象棋个人赛上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四名,杭承义1961年获得了江苏省象棋个人赛的第三名。
崔文灿说,从1956年开始,扬州每年都举办象棋比赛,杨兆宏曾连续三届获得冠军。当时,杨兆宏仅仅靠“糊骨子”的微薄收入为生,由于象棋下得好,后来被招进了扬州体委,担任专职的棋类教练。
扬州象棋的第二个高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是由徐天红一个人支撑的。
1960年出生于泰州的徐天红,1989年荣登全国冠军宝座,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中,他以6胜3和的优异战绩摘取桂冠,成为继广东吕钦、黑龙江赵国荣之后的第3位象棋世界冠军。
不过,徐天红当时是直接从少儿棋手进入省队的,基本没有参加过扬州的比赛。那个时期,扬州本土象棋的领军人物是樊文光。崔文灿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可以说是樊文光的时代。”事实上,樊文光的风光甚至延续到了本世纪。2008年的扬州市象棋棋王赛,樊文光还夺得冠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樊文光个人的荣耀,却是扬州象棋的悲哀。
围象之争
围棋热折射象棋后继乏人
中国象棋在国内并不缺少群众基础,会下象棋的甚至三项棋中是最多的。“会下象棋的人肯定比会下围棋的要多得多,当时在棋室里几乎都是下象棋的,只在棋室后面的小屋中放上一两盘围棋。”江志鑫回忆起当年扬州万象棋室的情况。
那为什么如今象棋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远远不如围棋呢?
谈起这一变化,江志鑫认为:“中日围棋擂台赛,可以说是象棋与围棋的分水岭。”随着上世纪80年代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的“聂旋风”,围棋在国内迅速热了起来。
据市棋类协会秘书长栾宇春介绍,扬州从1989年开始举办棋协杯的比赛,参加围棋赛的人数从当年的10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600多人,而参加象棋比赛的始终只有四、五十人左右。
采访中,记者也与相关专业人士探讨了这一问题。
围棋的国际化,是其影响力超过象棋的一大原因。“这是象棋和围棋最大的区别,围棋具有一定的国际性,而中国象棋则很难营造出这种气氛,”徐天红表示。
象棋得不到足够关注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生力量的培养上做得不到位。据了解,目前扬州市区有15个围棋教室,学棋少儿达2000人以上,而学象棋的只有200多人。
事实上,孩子的选择大多反映了家长的倾向。学围棋比学象棋更有前途和“钱”途,是不少家长的看法。据了解,目前象甲队伍中的主力,一年拿到10万元以上就算不错了,而在围甲联赛中,具有一定实力的棋手拿个三、四十万没有任何问题。
专家观点
象棋的魅力不输给围棋
“围棋的变化更多,因而比象棋更有吸引力,也更能锻炼孩子的智力”,这是不少人的看法。但是,象棋界的专家并不这么认为。
“围棋和象棋各有特色,有人说围棋乐趣一定比象棋大,我不认为是这样。”在苏浙皖城市象棋邀请赛期间,专程来扬担任比赛仲裁的江苏省象棋名宿言穆江认为,“象棋的发展一直是波浪式的前进,有时很红火,有时很低潮,要说象棋和围棋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很不赞同。在中国,会下象棋的人肯定要比围棋多得多。只是下象棋的不一定会参加比赛,而下围棋的小孩子多,家长会不遗余力地让小孩参加比赛,说到底还是功利。”
言大师还表示,由于象棋不受棋具的限制,更容易普及,让普通大众轻易享受到对弈带来的乐趣。
“这次扬州能够举办苏浙皖城市象棋邀请赛,说明象棋在扬州还是有市场的,我认为这一比赛将推动这项运动在扬州的开展。”言穆江希望,能够将这一比赛坚持办下去,争取办成全国有影响的业余象棋赛事。
触底反弹
扬州象棋需抓普及与提高
在本次苏浙皖城市象棋邀请赛上,扬州尽管派出了7支队伍参赛,但成绩并不理想,也客观反映了扬州象棋的现状。不过,扬州象棋界元老、市棋协象棋理事会副理事长郭有权并不悲观,他认为扬州此次参赛,意在锻炼年轻棋手,通过与高水平棋手的交流积累比赛经验。
“业余棋手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不太多。这次比赛,扬州有30多人参赛,对于他们棋力的增长大有好处。”郭有权介绍说。
近一、二十年来,扬州的象棋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至今活跃在一线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老将。但是,郭有权认为,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扬州象棋已经呈现出比较好的势态,涌现出一批有实力和潜质的少儿棋手,比如江都的孟冉、陈思琦和高邮的陈烨先后成为地方业余大师。
他认为,要提高扬州象棋的水平,普及是基础,没有足够多的少儿学棋,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如今,在市棋协的推动下,象棋的少儿培训已经在复苏,在开展得比较好的江都,在训少儿象棋爱好者达200人左右,甚至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象棋特色班。
搞了50多年象棋的郭有权,仍然对扬州象棋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以这次大赛为契机,只要我们从娃娃抓起,扬州象棋的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