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痴迷 一种人生  (2010-07-15)
  

一种痴迷 一种人生

               —记国家桥牌队总教练胡基鸿
 
据说,股神沃伦·巴菲特如果有一天玩不成股票了,他可能会去监狱里打桥牌。真的吗?是的,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一间牢房里有3个会打桥牌的人,我不介意去坐牢。”于是比尔·盖茨说:“如果沃伦进了监狱,我也会自愿进去,我不想失去整天与巴菲特玩桥牌的机会。”
这就是桥牌,能令人不惜以自由为代价而痴迷的一项活动。
中国桥牌国家队总教练胡基鸿就是一个对桥牌迷恋一生的人。
胡大师的桥牌路颇神奇,他是地道的“野战军”,而且是先入国家队,再进地方队。
上世纪60年代,还在上小学的胡基鸿被桥牌变幻莫测的打法所吸引,他边看边琢磨,并买书自己研究。几年
后胡基鸿看懂了桥牌,还与同伴们聚在一起实战演练,很快在上海滩打出了小名气。
“桥牌这项运动,在欧美,属于有闲阶级的活动。”回想当年,胡基鸿说,自己在上钢五厂当炼钢工人那会儿,一个月工资不到30元,为了打牌,小胡只能请假,但请假就得扣钱,三番五次,一个月工资所剩无几。“一个小工人哪里经得起整天请假扣钱,于是只好想法子偷偷打牌。”胡基鸿说,每当想起那段无奈经历,他总是分外羡慕并佩服现在许多牌手的魄力,“为了打牌不惜辞职,为了打牌可以放下一切。”
1981年,胡基鸿迎来了自己桥牌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比赛。在桥牌女皇杨小燕的牵线搭桥下,17支外籍队伍来沪参加上海国际桥牌邀请赛。小胡和牌友被临时组成上海二队参赛,成为3支国内队伍之一。初登大赛场,他们就获得第四。
回忆那次征战,胡大师说,那时自己年轻,非常珍惜难得的国际比赛机会,在牌桌前坐下就不想挪窝。比赛的结果令他和牌友名声大震,也让胡基鸿坚信自己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但由于我们一直是‘野战军’,所以我还是没有机会进上海队当专业牌手。”
从那以后,编入正规军,名正言顺地打牌,成为胡基鸿最大的心愿。1989年,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桥牌运动管理中心首次实行竞争机制,组织了一次国家队选拔赛。十年磨一剑的胡基鸿与徐红军搭档,凭小组第一的战绩入选国字号。此后几年,他多次刷新亚洲牌手在世界大赛上的最好成绩,得以进入上海队。“直到1993年进入上海队,我的运动生涯才算完整。”
1997年,胡基鸿受邀出任国家女队主教练,以其高超的竞技水平和强烈的责任感将国家女队从默默无闻带到了世界一流水准。2006年,胡基鸿出任国家队总教练。
30年过去了,在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面前,胡基鸿只选择了桥牌这一种人生。他说自己从没有后悔过,“是桥牌使得我的人生有了意义,有了奋斗目标,有了快乐,有了朋友,有了眼界,有了充实的生命。”
(摘自20106月23日《文汇报》)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