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桥牌,很早就已落户上海。不过,要说桥牌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项高水平竞赛项目、一项广为普及的大众智力游戏,起点应该是在30年前。在日前纪念新中国桥牌运动开展30周年座谈会上,上海的桥牌大师们深情回忆了老一辈领导人对桥牌运动的关心和支持,回顾了上海桥牌运动健康蓬勃的发展之路。跟随大师们的讲述抚今追昔,一段关于上海桥牌的脉络渐渐清晰。
老洋房里的时髦消遣
阳光穿过枝杈缝隙,照在老洋房斑驳的墙上。留声机缓缓转动,泄出的歌声乐曲或古典或爵士,或悠扬或随性。围桌而坐的4人叫牌、听牌、读牌,语调平和、不疾不徐……大约80年前,这当是一席常见的午后牌局。老上海的花园洋房里,达官贵人们以此消遣闲暇,不失优雅怡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起源于英国的桥牌开始传入上海,并转而进入中国内地。一方面,这项考验智慧、讲究品位的纸牌运动在各栋花园洋房间散播开来;另一方面,桥牌又随着留洋归来的新青年,快速渗透进大学校园,众多高级知识分子趋之如鹜。于是,桥牌登陆上海滩的最初就被贴上身份的标签。从那时起,上海成为了中国桥牌的摇篮。彼时,市面上鲜有中文版的桥牌书籍,学打桥牌只能依靠口口相传。
岁月流转,随着桥牌的日渐风靡,这项运动也逐渐放下身段,走入中产阶层。上世纪40年代,青年会、英国总会、法国总会、犹太总会等地,几乎成为桥牌爱好者的聚集地。尽管那些地方也是非富免入,但毕竟打破花园洋房的栅栏,桥牌开始流向民间。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兴未艾的上海桥牌遇上了视西方一切为洪水猛兽的社会思潮,很快销声匿迹了。
30年,桥牌的两度春天
1979年,北京的牌友们联名上书邓小平。在小平同志提议下,中国桥牌运动重新展开。1年后,中国桥牌协会成立并加入世界桥牌联合会。从此,桥牌运动在我国遍地开花,上海桥牌人更是如沐春风。
上世纪整个80年代,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桥牌运动在上海火爆发展。各级机构、企业纷纷成立桥牌组织,各种培训、比赛办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桥牌成为上海最时尚的运动。1985年5月,上海举办“麦氏杯”队式桥牌赛,721支队伍参加,参赛人数达到创全国之最的4000多人。
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桥牌热在上海乃至全国逐渐衰退。这一次桥牌遭遇到的挑战是牌友队伍的不断萎缩。由于桥牌是一项参与性强、而观赏性相对较差的运动项目,当人们可以选择的业余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时候,选择桥牌的年轻人日渐减少。
“现在,这段中国桥牌的低谷已经过去。”一位桥牌大师激动地对记者说。进入新世纪后,桥牌运动正式进入了大学教材,并被列为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项目,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为这项益智运动着迷。
同时,中国牌手在国际桥坛的出色表现,也让更多国人重新认识桥牌,回到牌桌边。中国桥牌、上海桥牌,都在经历新的春天。
(摘自2010年6月2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