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京红
30年前,中国在桥牌项目上还是一张白纸。30年后的今天,中国桥牌已经跻身世界桥牌巅峰。中国桥牌取得的辉煌成绩,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关心分不开。可以说,30年前,没有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也就不会有中国桥牌运动的蓬勃开展。邓小平曾说:桥牌如同音乐一样是一种世界语言,理应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交流、理解与友谊的桥梁。
一、桥牌爱好者上书邓小平
定约桥牌(以两人为一对同伴而进行的牌戏的第四代)于1925年从美国诞生,它是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上世纪初,桥牌在中国就已经有了爱好者群体。在上海,打桥牌成为一种时尚,八年抗战导致大量高级教育人才南迁,这也将桥牌带到了西南地区。
1978年10月12日,在筹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在一封群众联名要求“开展桥牌活动”的来信上批示:“请体委考虑。”从此,中国桥牌运动得以正式开展。
这封群众联名的上书信,是由周家骝、裘宗沪、郑雪莱签名发出的。据郑雪莱回忆,最先提出给邓小平写信的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周家骝提出来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裘宗沪和中国电影研究学者郑雪莱在一旁连声叫好。三位高级知识分子在信中主要表达两个意思:一、桥牌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智力运动,对从事者尤其是老年人非常有好处。桥牌在世界上开展广泛,可在中国没有合法地位,从而使得中国桥牌事业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二、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如果开展桥牌可以增进中国与具有国际影响力大的美国、西方乃至苏联进行文化体育交流。
事实上,也正是小平同志推动了中国桥牌协会的成立。而他不仅认同这项运动,并且还以一位桥牌老将“志在千里”的姿态纵横其中,一直打到90多岁,引领了中国桥牌运动的潮流。上海的世界桥牌大师陆玉麟回忆说,跟小平老爷子打桥牌,赢了比赛他会很开心的,像小孩一样。有一次我和王俊人跟老爷子组成一个队。上半场对方领先了,下半场我们扳回来,老爷子赢了,他非常开心,举着双手,说我们赢了,我们赢了。
1980年6月,中国桥牌协会成立,主席是荣高棠。同年10月,世界桥联执行理事会决议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桥牌协会为世界桥联会员单位。12月,国家体委聘请万里同志为中国桥牌协会名誉主席。
1982年,中国队第一次派队参加在法国举行的第6届世界桥牌锦标赛,由丁关根、裘宗沪、王俊人、陆玉麟、唐后祖、唐继祖组成的男队在129支队伍中取得第30名的好成绩。
1988年7月,中国桥牌协会聘请邓小平同志为荣誉主席,这是他退休后唯一保持的头衔直到去世。
二、杨小燕对上海功不可没
上海的桥牌运动顺利发展,一定要提及这样一位人物:杨小燕女士。
上海的世界桥牌大师王俊人说了杨小燕学打桥牌的故事。当年,已经38岁的她总爱凑在先生一边看他打桥牌,先生劝她去同太太们一起搓麻将。可杨小燕对麻将没有一点儿兴趣。见状,先生又说:你再看也学不会,假如你一个月内学会,我输你500美元。一个月之后,杨小燕真的坐到牌桌上了。在嫁给船王魏重庆之后,杨小燕辞去工作,每年三次前往意大利向世界冠军贝拉唐纳和卡罗佐求教,使自己的桥牌水平突飞猛进。
从1973年起,杨小燕开始与朱迪·雷丁合作,三次获得世界冠军。
1980年,中国的桥牌运动处于起步阶段。时任上海市体委主任沈家麟致电杨老师。一是请她回国观光;二是请她担任上海桥牌队顾问;三是告知上海拟举办国际桥牌赛,通过她是否能请到美国男女世界冠军来参赛。要知道美国是市场经济,请名手参赛,要负担来回机票、住宿,还要出场费。但出生在上海的杨小燕欣然接受邀请,并邀请名手参赛。最后杨小燕花大钱、出大力,带了33人参加,其中有6位世界冠军,两位荷兰的世界冠军。由于众多世界冠军参赛,上海国际桥牌赛盛况空前,有17支境外队参赛,包括日本、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荷兰及中国香港、澳门。
1983年上海举办第二届国际邀请赛,杨小燕老师又带了一些世界冠军过来比赛,还请来了世界桥联主席帕蒂诺先生。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第二位的哈曼和沃尔夫来沪比赛,一下子把上海的桥牌带动了起来。1990年,上海又举行了一次比赛,请了台湾的沈君山。这一次是电视直播,在中国也是第一次。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杨小燕带了很多牌手到上海,她对上海非常有感情。2007年,77岁的她又到上海来。可以说,上海桥牌的兴旺杨小燕功不可没。
说起杨小燕老师,王俊人大师深怀感激之情。他回忆说,1984年,中国男队去美国比赛,第一天到旧金山,第二天要到西雅图去比赛。去机场的路上,想顺路去旧金山转一圈。中国队一行16人,下车去拍照。一转眼,东西被偷掉了,包括支票、护照、机票,弄得身无分文,比赛也去不了了。后来到了西雅图,没钱交房间的钱了,又找杨老师帮忙。
1984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过这样一则报道:“为准备里根总统即将对中国的访问,桥牌专家凯瑟琳·魏(杨小燕)被召进白宫向总统作情况介绍。因为近来她似乎比其他美国公民与中国政府的上层人物有更多的接触。”的确,在当年举行的“埃普森世界桥牌通讯赛”上,杨小燕来到北京与万里搭档,获得世界桥联该年度的最佳牌手奖——索罗门奖。1985年,杨小燕担任中国桥协顾问,屡次来华指导中国桥牌队的训练,并多次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万里等切磋牌艺。
如今,已经80高龄的杨小燕女士定居在美国纽约。
三、中国首位桥牌国际裁判
中国的第一位桥牌国际裁判叫周麒,是大学教授。教授说:我已经打了60多年桥牌了。
周麒说,上海的桥牌从全国来讲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那时候全国没有多少人打桥牌,但是上海还是比较多。60年代初卢湾区举办桥牌赛,很多人踊跃参加,有40多支桥牌队。
周麒走上了桥牌裁判的道路,有点偶然。1979年香港有一个桥牌旅行团到内地来,希望跟内地的桥手交流。北京接待他们,但是北京没有人组织过桥牌比赛,就把周麒找去了。他就组织北京和香港的对抗赛。回到上海,又组织上海和香港的对抗赛。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桥牌跟境外的接触了。
1980年在上海举行八省市比赛,周麒担任裁判长。1981年上海举行国际桥牌邀请赛,有20个队参加,境外有欧美、香港、日本等队,也由周麒担任中方裁判长,得到境外选手的好评。1987年远东赛在上海举行,周麒担任裁判长。后来香港桥协主席推荐周麒去世界桥联,参加奥林匹克桥牌赛的裁判工作。虽然从来也没有搞过世界大赛,但精通英语的周麒并不胆怯。1988年,周麒和上海的四位大师王俊人、陆玉麟、唐后祖、唐继祖一起去意大利,之后去威尼斯担任奥林匹克赛的裁判。周麒的裁判水平得到了首肯,1992年国际桥联继续聘请他担任裁判工作。
周麒在9年中,担任了4次世界比赛的裁判,还担任过4次世界比赛的裁判长。
四、上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上海市领导的关心下,上海男女桥牌队的牌手们有了自己的娘家——上海汽车俱乐部队。
上汽集团长期以来,跟上海桥牌的关系非常密切。1996年,上汽组建了中国第一家桥牌俱乐部,从俱乐部体制上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俱乐部组建以后,上海男队在1997年拿了全国的冠军,1998年拿了3个冠军,1999年拿了2个冠军,2000年再拿了冠军,成就了上海桥牌的大满贯。
1978年,上海举办了远东桥牌赛。那个比赛上有国内的第一套计算机的软件,实际上是在老董事长陈祥麟的支持关心下开发的,在计算机计分工作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属于中国首创。上汽集团还赞助了2004年的全国俱乐部的总决赛,现任董事长胡茂元很关心上海桥牌。为组建好俱乐部,他亲自操作。董事长只要他有空,就参与到牌手的训练和比赛中。比赛中,队员遇到挫折,他会给他们减压,跟队员沟通交流。2009年,上海女队在智力运动会上拿了2个冠军。一个是混合团体赛的冠军,混合双人赛冠亚军。2010年又夺得两个冠军,混合团体赛和男子团体赛。
上汽集团为什么搞桥牌,胡董事长有很好的解释:搞汽车是竞争,体育是竞赛,也充满了竞争,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五、上海有众多的出色牌手
上海是中国优秀桥牌选手集中的地方。30年来,历届中国男女桥牌队中,都有上海牌手的身影。目前的中国桥牌队总教练胡基鸿来自上海,国家男队中的庄则军、王为民、戴建民,国家女队中的王文霏、刘逸倩都来自上海。
王文霏,目前世界桥联女子排名第一。这位从小学习围棋,后来毕业于交大的才女,顺理成章走上了职业牌手之路。王文霏反应快,做庄严谨,防守独到。二十多年桥牌人生,青春几乎都在牌桌前度过的。她坦言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喜欢,所以我才义无反顾。爱好成了我的职业,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刘逸倩在成为世界冠军的那一刻说:“很多时候觉得不值得。不过,当真的能够梦想成真的那一刻,觉得任何付出都值了。”好脾气的刘逸倩曾经是一名老师,1985年为了桥牌,她放弃了铁饭碗。当时,家人很不理解。刘逸倩至今记得1991年,中国女队夺得世界第三时,邓小平专门在人大接见宴请,一起合影留念。因此,当真的梦想成真后,她想的都是感谢,要感谢老一辈领导,感谢教练王俊人、胡基鸿,感谢同样是牌手的老公高飞,感谢搭档王文霏。
中国男队去年取得了世界第四的优异成绩。客观地说,这个成绩的含金量绝对不低。在这支男队中,就有上海的拍档王为民/庄则军。说起这两位选手打桥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庄则军,为了桥牌,差点同家人决裂。在中山大学读书迷上桥牌,大二时毅然收拾行囊,辍学回上海。
鼓起勇气向父母宣布,这辈子选定桥牌了。父亲大发雷霆,甚至抛出了“选择桥牌就断绝关系”的怒言。庄则军说,“给我5年时间,我定能闯出一番天地,否则,我去码头扛包。”
王为民比他的搭档也好不到哪去,为了桥牌,大学结业。最要命的是,那会没有俱乐部,打桥牌没有收入,连温饱也成了问题。他清楚地记得,1991年借的钱,直到1993年才还清。1993年,他终于赚钱了,参加纺织部的桥牌比赛得了第一名,拿了700元。那些年月里,他经常是一碗面混一顿。王为民说,“真的有点鬼迷心窍,就是喜欢桥牌。”
(摘自2010年6月20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