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8名世界顶尖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在珍珠泉边结束了12天的鏖战,中国(南京)国际象棋超级大赛暨世界国际象棋女子大奖赛顺利落幕。下一步,浦口“国象之路”将走向何方?
品牌赛事亮出城市新名片
虽说是第一届,但是南京超级大赛一上来就显露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参加本次比赛的男棋手平均等级分达到2764分,参赛选手含金量超过了拥有71年历史的维克安泽超级大赛,列今年全球赛事首位。国际棋联主席伊柳姆日诺夫高度评价:“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人民又一次结缘全世界最优秀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南京正在成为又一个国际象棋之都。”
“今年的南京国际象棋超级大赛官网,在去年邀请赛2台服务器的基础上新添了3台服务器,结果开赛第一天就被点爆了。英、俄等20家国外网站,新浪、网易等33家国内网站高度关注此项赛事,观看大赛的全球棋迷累计约1.645亿人次,赛时最高访问量达102万人次/时。”大赛组委会在盘点赛事时用了“估计不足”来形容赛事的热度。
这个不断赢得世界4亿棋迷关注目光的大赛,正不断集聚文化影响力,在不断夯实传统经典赛事发展基础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南京、浦口和珍珠泉,成为一张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赛事之“火”点燃国象产业链
赛事如此成功,谁愿就此罢手!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浦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董伟说,“在打造出一个世界顶尖的精品传统赛事的同时,我们更多地在思考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孕育文化产业。一项运动的发展,要靠政府来引导推动,但要想站得久,必须走市场化推动这条路。”
浦口把眼光落在国际象棋产业化上。在寻找大赛战略合作伙伴时,康缘药业曾对是否再次赞助举棋不定,组委会特意请董事长萧伟到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考察那里的国际象棋影响力,回国后他主动提出,“你们不用再找其他赞助商了。”企业的商业决定不是盲目的,作为一个立志走向世界的中药企业,选择这一载体经过了深思熟虑。
据介绍,大赛组委会还将与国际棋联、大满贯协会、各大满贯赛事的组织者、国际象棋经纪人等充分接触,寻求更广泛的国际间合作,促进国际象棋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包括建立赛事运营管理公司、开发数字化赛事管理软件等。
文化产业不像春播秋收那么简单,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长期的耕耘,但是,一旦生根就会创造出巨大的“硬效应”,来宁观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说,“最关键的一点,你们要坚持下去。”
耕耘文化土壤成为当务之急
赛事期间,德国一家经纪公司的总裁问:“你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主办者回答:“赛事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必须赢得更多的群众文化认可。”
国际象棋虽然在国外颇为流行,但大满贯赛事到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五个城市都不一样。大赛期间,国际象棋大满贯协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就大满贯赛事规模、机制改革和组织管理进行统一标准的讨论,南京经验被认为有示范意义。而如果南京超级大赛成为标准,那国际棋联下属的167个成员国都将接受这种标准,带来的文化影响力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大赛组委会还将解决文化土壤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在去年设立3所国际象棋特色学校的基础上,今年加大了在青少年中普及国际象棋的力度,除了中小学特色比赛、青少年夏令营,还组织来自全国的200名在校大学生展开南北大学生对抗赛,这在全国也尚属首次。“中国未来国际象棋发展的智慧点正在被引爆,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又一种国际化语言,更好地融入对外交流。”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叶江川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