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桥牌征文]小城桥牌史之背景
(2006-09-20)
恩施地处湖北西南边陲,历史上不乏地杰人灵之例子,如抗倭英雄陈连升一身民族正气、革命前辈贺龙两把菜刀显智慧早已根植山民心中。又有蕉茶、坝漆、红心柚、大鲵等珍贵特产,加之自然条件优越、景色宜人,小城正逐渐为外界所熟悉,小城体育文化亦与外界融为一体,其中我所钟爱痴迷的桥牌,就有一段我认为值得一说的历史。
我与桥牌结缘纯属无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成功,举国上下兴起围棋热,在外读书的我自然也难免深陷其中,只不过天生迂腐,固执追求围棋美学,有意无意回避贴身肉搏,于是“屡败屡战”雅号非我莫属,于是身兼围棋、桥牌两协会要职的许东升教授极力怂恿我弃棋学牌,并因偶尔表现出的灵气对我刻意辅导,渐渐的我便上了桥牌这条“贼船”。说起来资格不算浅,但于小城桥牌圈,我却是个离群索居者,大学毕业后为生计,我也不得不有所放弃,直到结婚生子、网络普及后才有条件重操旧业。2004年某日用网名“恩施”巧与正在北京闯荡的“四多”先生同桌鏖战五十余副,下风处尽之余,也有可圈可点之亮点闪现,互留通讯地址后为回归本土桥牌埋下伏笔。那小子先不以真面目示人,无非是想考察我的实战水平,我不知道他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但我从此乐于参与本地桥牌事务。与本地牌手相处,常被他们不懈追求的精神感动,也对小城桥牌故事兴趣盎然,限于篇幅,这里暂且记下一些大事。
在我学牌那个阶段,小城桥牌就已如火如荼。几个大学毕业生于1983年在小城开班讲课,将桥牌发展到学生、干部和工人中。这是他们丰富山区文化生活的一个举措,藉此良机,山区边远小城开展桥牌项目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那几个本地桥牌的先行者才敢大张旗鼓地推行他们认为高雅的娱乐活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城桥牌已是盛况空前,不时有桥牌小聚会和正式的双人赛、队式团体赛,比赛人数最高达96人。湖北民族学院(时称鄂西大学)教师李启平在其一首五言长诗中有这样的记述:“犹忆棋牌社,携手斗‘敌顽’;八十二比二,大胜奏凯旋。财校医务室,四人围炉边;先作桥牌垒,后将围棋联……
【
进入论坛
】